1月26日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研究部署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。會議提出樓市調控八條政策,相比此前兩輪樓市調控的“國十條”和“國五條”,此輪“國八條”的調控力度更大,顯示了中央政府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。1月28日,上海、重慶的房產稅試點正式啟動,房產稅增加了房屋保有環(huán)節(jié)的成本,因此,人們對于房產稅降房價寄予了厚望。
此輪調控能否達到預期調控目標,房產稅能否起到降房價的作用,都有待觀察。筆者認為,樓市調控要取得預期成效,除了針對樓市本身下“猛藥”外,更仰仗于樓市外部經濟大環(huán)境的綜合調控。
“病根”之一:部分城市住房需求旺盛,原因在于這些城市吸納了大量的常居人口,大量人口需要在這些城市買房居住。而大量人口之所以向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線城市蜂擁轉移,根本原因在于地區(qū)發(fā)展極度不平衡:這些一線城市擁有大量的優(yōu)勢資源,擁有更優(yōu)厚的居民福利和更多的發(fā)展機會;相反,在中西部一些地區(qū),比如筆者的老家河南信陽,這個地級市的房價至今仍在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,房子還經常賣不掉。如果地區(qū)發(fā)展失衡問題不解決,大量人口一直向一線城市和東部地區(qū)轉移,這些地區(qū)的住房需求就不可能不旺盛,房屋的剛性需求以及房價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遏制。均衡地區(qū)發(fā)展當然并非易事,更非一時之功,但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這個“病根”,采取多種傾斜性政策逐步均衡地區(qū)發(fā)展。就像眼下的春運,在短短40天之內,全國竟有28億多人次的人口流動,怎能不“一票難求”?而在這蔚為大觀的人口流動的背后,仍然是地區(qū)發(fā)展失衡問題。
“病根”之二:樓市投機(投資)旺盛,原因在于富裕起來的人們手里有點錢,但除了投資樓市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去處。股市不必說了,把錢存進銀行是“負利率”,為了讓手里的錢保值、升值,人們的首選似乎就是買房子。普通民眾如此,民營企業(yè)也是如此,近年來,很多在業(yè)內赫赫有名的民營家電企業(yè)、服裝企業(yè)紛紛進軍房地產市場,這固然是因為房地產市場利潤頗豐,但更是因為他們的“老本行”競爭慘烈,利潤畸低,而那些利潤豐厚的市場膏腴之地,幾乎全部被壟斷國企占領,它們猶如一棵棵參天大樹霸占著陽光雨露,遮擋了其他植物的生存機會。當民間資本受到擠壓,無處安身,蜂擁進入樓市便成為無奈而必然的選擇。所以,打擊炒房的“釜底抽薪”之策是給大量民間資本一個去處、一個賺錢機會,這顯然有賴于市場進一步開放,打破行業(yè)壟斷,降低準入門檻,促進公平競爭。
此樓市調控既要向樓市本身下“猛藥”,更要下藥調理樓市的外部大環(huán)境,功夫既在樓市更在樓市之外。
鄭重聲明:最近不少商務站點未經許可轉載本站自行編譯的文章,本站在此鄭重聲明,歡迎媒體、同行轉載,但必須注明出處(湘潭365房產網),今后若發(fā)現采用本站編譯的文章而不注明出處者,本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.